青海省农林科学院(青海大学孔亚萍)
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,以及青海大学孔亚萍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。
本文目录
一、青海大学最好专业排名
1、有预防医学、资源勘查工程、草业科学、藏医学、经济学、化学工程与工艺。
2、青海大学是一所以工、农、医、管四大学科为主,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,是清华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的国家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大学,是全国14所“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”工程入选高校,国家“世界一流学科”建设高校,国家首批百所创新示范校。
3、截至2021年3月,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、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、国家级精品双语示范课程1门、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、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、国家级一流专业5个、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。
4、马玉寿、马晓岗、毛学荣、王舰、王建军、王纯莹、文绍敦、邓勇、达嘎、刘书杰、刘红星、刘青元、许存和、迟德钊、李丽荣、李杰、杜德志、陈刚、张才俊、张登山、张永成、周青平、俞红贤、格日力、耿排力、唐道城、铁生年、魏登邦、胡夏嵩。
5、以上内容参考:百度百科-青海大学
二、青海大学有哪些科研机构
青海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,拥有多个科研机构。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科研机构:
2.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
3.青海省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
5.青海省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
6.青海省新能源战略发展研究中心
8.青海省科技创新战略咨询委员会
以上仅为部分科研机构,还有其他不同领域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,这里无法一一列举。
三、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的简介
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院总建筑面积3.45万平方米,有大型科研仪器百余台(件),科研试验用地千余亩,在职职工300余人,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291人,其中,高级职称38人,中级职称99人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,省级优秀专家工人,省级优秀专业人才3人,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。建院以来荣获科研成果328项。出版学术专(编)著作90余部,发表论文800余篇,编印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有《青海省农林科技》,该刊创始于1971年,1992年改为具有国内,国际统一刊号的国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林科技期刊,为青海省农林科技事业和农林生产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,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不可估计的经济效益。
建院以来(至96年)有图书藏书六万余册,84─98年国际生物学CAB光盘库1个,CSTDB农业文摘库1个,学术期刊光盘库1个,印刷版期刊五十余种。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始建于1951年,2000年11月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,实行大学领导下的二级研究院管理体制。现有作物育种栽培(含旱地农业)、植物保护、园艺、土壤肥料、林业、春油菜、生物技术、野生植物资源8个专业研究所;具有培养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、二级学科授权点2个,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4个、二级学科授权点9个。拥有“青海省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”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、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复份库、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(西宁)分中心和国家春油菜改良分中心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,3个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、4名农业部岗位专家,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,2个省级研究开发中心,4个服务资质和4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实验站。公开发行学术刊物《青海农林科技》。
全院建筑面积1.59万㎡,院内试验基地620亩,实验室面积2200平方米。拥有仪器设备500余台(套),价值2320万元。在湟源县寺寨乡采用土地流转方式建有马铃薯基地120亩;在互助、湟中、大通等地采用租地方式建立油菜制种基地近万亩;在各县建立小麦、蚕豆、马铃薯、豌豆、植保、设施农业等非永久性基地15个,面积达1.5万亩。
现有职工224人,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0人,占职工总数的80.4%。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38人,副高70人,占60%;博士7人,硕士64人;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,农业部岗位专家4名;入选青海省“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” 4人,青海省自然学科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7人;有省级优秀专家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9人,青海省“人才小高地”团队2个;自2011年“昆仑学者”计划实施以来,我院柔性引进“昆仑学者”3人,其中特聘教授2人、讲座教授1人。“十五”以来,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30项,取得科研成果127项,育成并审定新品种27个,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,其中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,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,年均获奖1.8项。无论完成科研项目数、成果数、获奖数、成果水平皆位居全省前例。特别是,在省科技厅“1020”重大专项的支持下,我院在油菜、马铃薯、蚕豆、枸杞、设施农业等方面创新成果不断涌现,有力的支撑了我省高原现代农业的发展。
经过六十多年的探索和积累,我院现已成为学科比较齐全、专业人才相对集中、条件设施基本完善的农林业科研基地。先后育成和推广一大批作物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,为青海农作物品种的五次更新换代和农业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,有力地推动并支撑了油菜、马铃薯等由普通作物发展成为我省的两大支柱产业,为我省高原现代农业的发展和“三农”事业的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。形成春油菜育种与研究、脱毒马铃薯技术和种薯生产、蚕豌豆育种和研究、农田草害防治研究等在国内有一定特色和影响的优势学科。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成立于1951年,是厅级建制的省级农林业科研机构,由省农林厅代管。
2000年11月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,试行大学领导下的二级研究院管理体制,为副厅级建制,省教育厅主管,省科技厅、省农业厅、省林业局协管。继续保留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牌子,原机构设置保持不变,人员编制转为大学科研事业编制,事业经费预算由省财政核定基数戴帽下达。
2002年12月17日,青海省编制委员会下发《关于青海大学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》(青编委〔2002〕94号),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下设行政职能部门4个:办公室、组织人事处、科研管理处、财务处;科研机构8个: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(旱地农业研究所)、园艺研究所、土壤肥料研究所、植物保护研究所、春油菜研究所、生物技术研究所、林业科学研究所、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所。重新核定定额补助事业编制291名,自收自支事业编制20名。
四、青海农牧科技术学院分数线
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分数线是224-317分。
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农牧类高职院校。始建于1940年9月,原名为国立青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,1955年5月更名为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,简称“湟源牧校”。学院2002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高等职业院校。
2007年8月成为国家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。2021年2月更名为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。2021年5月入选“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”。
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立足青海,服务“三农”,盯住“农”字创特色,打品牌,稳规模,争效益的发展定位,实行开放式办学,现已形成高职教育、中职教育、短期培训、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层次、多规格、多渠道办学新格局。
建校80年来,为我省农牧区培养了3万多名“下得去、用得上、留得住、后劲足”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,形成了以“创业、求实、奉献”为实质的“湟源牧校精神”。
学院占地面积20.42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11.978万平方米。学科建设设立了六系两部分别是动物科学系、动物医学系、农林科学系、农业经济管理系、信息工程系、成人教育系、基础部、思政部。
目前拥有动物营养与饲料分析中心、动物疫病检测中心等80个实训室和家畜繁育改良中心、动物医院等4个校内实习基地,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达95个,为各专业大力开展“理实一体”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开设专业达22个,涵盖农林牧渔、电子信息、财经、旅游、公共事业、文化教育六大类。学院现有教职工262人,校内专兼职教师211人,“双师”型教师为153人;校内专兼职教师中教授16人,副高职称59人;博士3人(其中1人为博士后)、硕士学位以上教师69人。
关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,青海大学孔亚萍的介绍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